March 16 2014
Sermon by Andrew Cheung
Translated by Rosa Lin
我在這裡工作才3個星期, Ken牧師就要我專題演講。我心想,這可能會很成功、也有可能很失敗;不過他在世界另一角落渡假、那就無所謂啦!如果我們今天失敗的話,大家都別說什麼,現在還沒有讓世界另一邊的人聽得到我們講話的技術嘛,對吧。
好啦不模仿Ken了。我們來繼續探討“耶穌的人際關係”,也是我們大主題“一起生活”的其中一個系列。今天我們要來看耶穌如何與靈裡飢渴的人互動。
想想你很渴或很累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我記得有一次是幾年前有一次在鄉下,Abbotsford那裡騎單車,水壺裡沒水了,所有的零食也吃光了。本來沒準備騎那麼遠(多騎了超過60公里)。每次踩踏板肌肉就會痙攣,因為我已經處脫水狀態。我舌頭在嘴裡乾的像一塊磨砂紙。我的腿拼命要我停下來,但我不敢,因為一停下來,我就去喝路邊溝裡的水,像照片裡那樣。我當時真的很狗急跳牆DESPERATE,為了解渴什麼都可以。
我覺得好像我們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花在追求“解渴”上。我們的渴求並不都是生理上的。我們也許會渴望得到權力,安全,性滿足,或僅僅的被接受有個歸屬。就是這些渴求的感覺,主導了、塑造了我們人生的走向和軌道。
很多時候,我們的渴求很容易可以滿足,像口渴就喝水。但同時,解渴只是暫時的,我們很快會發現自己又渴了。今天我們要來看一場對話。耶穌和一個女人講到口渴這件事。但話題發展下去時,耶穌把我們的注意力導向一股更深的飢渴,所有其他的飢渴都不過是指向它的線索。
來介紹一下這故事背景:
耶穌離開了猶大國都Judea,要回家鄉Galilee加利利,途中他經過一個被憎惡的地區叫做撒馬里亞。“正當”的猶太人不會穿過此地的。他們寧願繞遠路也不願“理會/應付爾等撒瑪利亞人”。撒瑪利亞人是外族,是被排斥的。但耶穌和門徒們還是決定要穿過並在此地休息一下。我們來看John約翰福音4章6-26節。
6 在那裡有雅各井。耶穌因為旅途疲倦了,就坐在井旁;那時大約正午。
7 有一個撒瑪利亞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給我水喝。”
8 那時,他的門徒都進城買食物去了。
9 撒瑪利亞婦人對耶穌說:“你是猶太人,怎麼向我這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不相往來。)
10 耶穌回答她:“你若知道 神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已求他,他也必早把活水賜給你了。”
11 婦人說:“先生,你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裡得活水呢?
12 我們的祖先雅各把這口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子孫以及牲畜都喝這井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
13 耶穌回答:“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
14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湧流的泉源,直湧到永生。”
15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讓我不渴,也不用來這裡打水。”
今天我要講耶穌和口渴的人交流互動的三個重點。
第一:
耶穌跟人的互動,是跨越了超級大的界限與鴻溝,才能成就的。4:6-9
[他離開了天國的富足、榮美、權威、大能、豐盛的愛,以及各種我們想都想不到的好。變成了人身來到我們的世界上做個窮困的流浪拉比。]
耶穌能夠感同身受、關心如己。他能感受能夠理解我們的渴。
許多現代人說,基督教是老舊、古早、早就應廢除的東西,21世紀的生活不需要這些了。我們有其他的資源,像Google、科學、知識、科技、新的數據資料!我們有那麼多在TEDTalk和各媒體電視上優秀的人才、演說家、領導者,在各自的領域中研究、開創、革新、引領潮流。這個兩千多年老掉牙的故事對我們能有什麼好處?
耶穌他不只是個有見地的講師,他是了解我們感受,了解我們經歷的人。我們在這裡讀到“耶穌因為旅途疲倦了”;當時大熱天,他又渴又餓。他不是只是坐下來而已。他是掙扎地,繞了路特意去找能坐下來休息的井。本是開天闢地創造宇宙的上帝[在天堂本有享有權柄、富裕、榮美],現在卻深深的被套在祂的人身裡,體驗作為人類的感受,掙扎地找個能休息的地方,連隨同伴們去城裡買食物的力氣都沒。
耶穌到底對我們身為人類的經驗了解多少,認同多少,感受到多少??我們讀到,他願意跨越鴻溝來跟我們互動溝通、建立關係。[這裡,他跨越了人與人之間的鴻溝:]他身為一位男性猶太教師獨自坐在那裡,跟一位100%被猶太同胞們憎惡的外族[又是女人],坐在那屬於外族的土地上,開始跟人家聊起來[那幾乎是不倫不類]。他卻進入到這女人的故事裡,她的人生際遇遭遇、她思考程度在哪裡,耶穌就到哪裡去與她會合。他請求這個沒有名字的撒瑪利亞女人,一個有斑駁的過去的女人,請她用她那(對猶太拉比來說)“污穢不潔淨”的打水容器來給他一口水。
Tim Keller 有講過:“耶穌越過倫理道德、社會文化、性別種族的界限”。那女人對此非常震驚,而我們也該如此!這跨越界限是如何的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呢?想像,若是你到醫院掛急診,結果竟看著護士隨意拿起筒子裡用過的針頭來給你抽血!那就是跨越界限。
第二點:耶穌能識出我們的需求,認出我們欠缺的源頭
耶穌喊:“給我一口水”
女人也喊:“給我這種水”
耶穌能夠識出我們飢渴的根源。(4:10-15)
我少年期很鮮明的記得我爸。他對小嬰兒、幼兒、小小孩很有一套,跟他們交流的很融洽。我們去拜訪一名教友,他家就在這附近,我們坐在他們廚房的餐桌,他抱著那鬧脾氣的年幼小小孩。我爸就拿出一支筆,開始寫東西。漸漸的,那小小孩就開始注意了,然後我爸讓他玩那支筆後,他就不哭鬧了。我爸真的需要寫東西嗎?不,但,他知道那小孩要什麼,他就找來了一個能夠吸引孩子的東西,開了一扇門讓孩子能夠解渴,能夠應那股需求、那股渴望、當時那是對刺激新奇事物的渴求。
我認為,耶穌在這裡對這位撒瑪利亞女人所作的,是很類似的事情。他先找到他們的共同處,因為他當時也很累、很渴、很餓。當時他也慈悲地注意到、並且關注身邊人的需求與乾渴。他提出的要求,“給我一口水,”其實是道出那個女人內心的需求,只不過,並非她所預期的那種水。
我們怎麼知道這女人內心會有這種渴求呢?看這段對話10節-耶穌是替她替開口說的話:10 耶穌回答她:“你若知道 神的恩賜,和對你說‘請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已求他,他也必早把活水賜給你了。” 11 婦人說:“你從哪裡得活水呢?15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使我不渴,也不用來這裡打水。”
耶穌的請求其實是一個慈愛的舉動,他是在替我們出聲,幫我們發出我們內心的呼喊,而且是在我們都還沒醒悟過來之前,在我們還未明暸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呼喊之前。耶穌也在其他時候為別人、為我們呼喊出口渴的心聲。
耶穌明白我們心裡的呼喊實際上是一股對上帝同在的渴望(太27:46-47)
耶穌被掛在在髑髏地的十字架上時,說過,“我渴。”還有,馬太福音27章46-47節裡敘述,耶穌大聲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什麼拋棄了我?”旁人聽了有人就要給他酸酒沾唇止渴。
他的呼喊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有始以來,耶穌第一次經歷到跟給予生命的天父上帝脫離的感受。祂們本自永恆以來就享有賦予生命的密切關係,卻在這時候第一次完全地隔離了。在十字架上,祂那麼徹底的、那麼完整的去體會到做為人類的經歷與感受,他親身體驗了我們的飢渴、痛苦、破碎和不完整,甚至所有的罪惡。他在十字架上暫時讓酸酒沾濕他乾唇裂喉的焦渴,但這股渴實際上是對上帝同在的渴望。
那些塑造我們人生軌道的種種飢渴實際上正在提示我們:獨有一種平息的方法,只來自一個地方、而且只能是當恩典送給我們的。這股渴求呼喊,是上帝的恩賜,是為了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需要平息的那股渴求而發出的渴望的聲音。
耶穌的呼求,“給我一口水”,是給我們的禮物,為我們而說的。而他本身也是一份寶、一份恩典。你若知道上帝的恩典,…他就會給你永生的活水”這禮物是我們賺不來也求不得的。
美國散文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在肯揚學院2005年的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生們說,“有一點很怪異但是事實。在大人世界裡的日常生活細節,並無所謂的“無神論”。沒有人是完全不信奉崇拜什麼的。我們只能選擇要去崇拜什麼,而無法選擇不崇拜[我們無法真正做到“無神論”(例如有些人說,“我信睡覺”或我信科學,或我拜金!)]。而我們之所以會選擇屬靈性的崇拜對象、或是信奉道德理念/信條原則,不管那是耶穌、阿拉、耶和華、老母娘女神、還是四聖諦/佛說,最大原因就是:任何其他的膜拜對象都會將你活吞,把你吃得骨頭都不剩。你若拜金、信奉錢財和物質,若那些事物是你生命意義和價值的來源,那麼你會永遠都感到不夠多,心裡永遠都不滿足。真的。你若崇拜美色,崇拜自己秀色可餐的美貌、身材,那你永遠都會感覺自己是醜陋的。當光陰流逝、歲月開始留下記號時,這些終究會在你下葬之前讓你痛苦哀悼幾千萬次。
華萊士本身非信教者,但他了解每個人內心都有的信仰和崇拜。我們將自己生活建立在需要信心的事物之上,再將希望寄託與此。他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我想他自己也一定有真切地感受過、體會過那股飢渴。很不幸的,他好像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很可悲的,華萊士在演講後的三年,自殺了。
16 耶穌說:“你去,叫你的丈夫,然後回到這裡來。”
在他和撒瑪利亞女人的對話中,耶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宣稱,讓我們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都還對其浩瀚無法掌握,心有餘悸。
16 耶穌說:“你去,叫你的丈夫,然後回到這裡來。” 17 婦人對他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 18 你以前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說的是真話。” 19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20 我們的祖先在這山上敬拜 神,而你們卻說,敬拜的地方必須在耶路撒冷。” 21 耶穌說:“婦人,你應當信我,時候將到,那時你們敬拜父,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22 你們撒瑪利亞人敬拜你們不知道不認識的,我們卻敬拜我們所認識所知道的,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23 然而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當真正敬拜的人,用心靈按真理敬拜父;那才是父在尋找的,要這樣敬拜他的人。 24 神是靈,敬拜他的必須以心靈按真理敬拜他。” 25 婦人說:“我知道那稱為基督的彌賽亞要來;他來的時候就會為我們解釋一切。” 26 耶穌說:“我,現在跟你說話的,就是他。”
耶穌是如何回應撒瑪利亞女人對活水的要求呢?耶穌開始剝開她生命裡層層的焦渴。祂起初好像很古怪在繞圈圈,要她去帶她先生來。但耶穌並不是真的要她去帶先生來,而是讓她面對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她以為自己在要求耶穌給她具體的水,但耶穌和藹地而確切實在地揭露她更深層的焦渴,那是對安全感的渴望,要被接受的渴望。這是個痛處。
這位撒瑪利亞女人是個被他人排擠的女人。當時文化背景裡,女人一般都是早上涼爽時到井邊做打水這等重活,而且總是成群結隊,能夠互相幫忙、打招呼、聊天。這個女人卻是等到中午艷陽最烈,其他人都不見踪影時才一個人前來打水,表示她跟其他人有隔閡,不是他人排擠她,就是她自己不敢在正常、人多、天氣涼爽舒適的時候來打水。另外,她曾有好幾段不圓滿的感情,現在的那個也不承認她為妻子。
我們能得知耶穌觸碰到她的痛處,也是因撒瑪利亞女人不肯直率的回答,倒是生硬地把話題轉向神學、敬拜的地點、先知等等的。但很諷刺的,耶穌說到她的“傷心事”才是她問題的真正癥結點。耶穌能夠洞察到我們焦渴的源頭。
17 婦人對他說:“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18 你以前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說這話是真的。” 19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20 我們的祖先在這山上敬拜 神,而你們卻說,敬拜的地方必須在耶路撒冷。” 21 耶穌說:“婦人,你應當信我,時候將到,那時你們敬拜父,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22 你們撒瑪利亞人敬拜你們所不知道不認識的,我們卻敬拜我們所認識所知道的,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 23 然而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當真正敬拜的人,用心靈按真理敬拜父;那才是父在尋找的,要這樣敬拜他的人。 24 神是靈,敬拜他的必須藉著靈按真理敬拜他。” 25 婦人說:“我知道那稱為基督的彌賽亞要來;他來的時候就會為我們解釋一切。” 26 耶穌說:“我,現在跟你說話的這個,就是他。”
就來到了第三點:耶穌能解真正的渴。
耶穌與我們能感同身受。他也能夠辨識洞察。再來,祂能給我們止渴。(4:16-26)
耶穌的這段話反映出大衛華樂士細心觀察到的現象。在我們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有愛慕崇拜的對象。從基督教的角度來說,我們被設計要崇拜愛慕的對象,是永生活泉的上帝,我們的天父,創造一切的主。
這就是人類最根本也是最大的需求,必須在任何其他的飢渴前先被滿足,無論是生理上、關係裡、經濟方面、社會方面的需求。這是最基本的;我們身為人本來就是被精心設計成這樣;我們的線就是這樣接的。因此,耶穌將撒瑪利亞女人的思路從物質方面的水引向靈裡的永生之水,將她從對關係的渴求引向最終真正能完全滿足她的,對聖經之神的愛與敬拜。
耶穌做了更大膽的宣告。在最後一節句裡,他說,他自己就是那位人們盼天盼地、渴望等待了許久、要敬拜的上帝。我們英文翻譯無法真正捕捉這句宣告的重要性。
對你說話的我即是祂,希臘原文:我是對你說話的,我就是了。
每當使徒約翰在他的福音書裡寫到耶穌使用“我是”宣言時,約翰都會將此聯繫做耶穌宣稱自己為上帝。因為,希臘文“我(就)是”,是希伯來文舊約裡永生上帝的名號耶和華,主;[這個“我是”淵源很深,是最早猶太人得開示時上帝自稱的名號]。耶穌不只是深刻了解與體驗我們的渴求,也不只辨識出我們渴求的根源,他還說,我們在渴慕的就是他本人。他即是我們所有的飢渴都指向的對象,他才是我們真正需要信服崇拜的對象。
為何獨有耶穌呢?
[崇拜,這就是將價值歸予某事物,對其賦予價值。我們賦予價值給我們希望能夠賦予我們價值的事物。]
你們有些人可能會想,好吧Andrew,我到目前為止明白也同意你所說的。沒錯我們都有渴求。是的,我們的渴求反映出我們內心所崇拜的事物。但為何基督教總是堅持地咬定耶穌是唯一的方法呢?我們是在多元文化吔,我們應該能自由地選擇要崇拜的對象啊。
我的回答是,“當然!你絕對有選擇如何解渴的自由”我們溫哥華人跟撒瑪利亞人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宗教信仰方面,就是“政治立場正確”人人各走自己的路;我們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你信你的我信我的,還覺得最後一切都會萬事ok。
耶穌回應那女人,“你當然可以相信那個。但你就永遠無法平息滿足你靈魂所渴望的,直到你認識這份在我裡面的生命之禮,耶穌基督。”
我們若是生理上口渴,我們當然可以選擇Frappucino、可樂、Powerade, Red Bull、果汁、冰沙、啤酒。我們能選擇任何這些飲料,但我們身體客觀上來說,真正需要的僅是純淨的水。
為何我們要信奉敬拜的是耶穌?想想,你為何會給任何事物任何價值[你為何要將信心,感情和靈魂放在那裡]?因為你希望你自己的自身價值能透過你所崇拜的事物得到提升、得著肯定與認可。我們將很大的價值歸屬於學業事業的成就,盼望能因此讓我們得著認同和接受。我們將價值賦予我們的關係裡,期盼能被視為是可愛又值得被愛的。我們給房子和銀行賬戶價值,希望我們的未來是安全有保障的。
我們將價值賦予到那些我們期望能給我們價值的事物中。我們崇拜信奉我們認為會讓我們有價值的人事物。
那為什麼耶穌是最極致的信奉崇拜的對象呢?
因為所有其他我們選擇崇拜信奉的,那些我們以為我們渴求的人事物,沒有任何一個是在我們崇拜他之前,先行主動地認可我們接受我們,先主動肯定我們是值得疼愛,是很有價值的。只有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是這樣: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在還未提起一根小指頭之前,就已經是被接受的,是得到認可的了,只要我們願意接受這份禮物。
遠在我們敬拜信服耶穌之前,而不是之後,我們就已經被當作是值得被愛,值得疼惜的,值得讓他為我們做最大犧牲的。那就是福音,那就是好消息。
[要得到認可,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呢?這並不是便宜的事情,認可都是有代價的。但耶穌祂自己付出了這巨大昂貴的代價,認可接受我們。]
做鄰居的故事:我內心渴求別人對我的好印象、希望他們認我為“負責任的好鄰居”。剛搬入新環境,總希望能給周圍的人留下好印象。結果,兩歲的小兒子爬上鄰居的柵欄把圍欄和花都踩壞了。新鄰居破口大罵,要我看好小孩(笑)。我心裡就很難過,禱告了好久。想自己為什麼那麼難過呢?其實並非什麼大事。只是,自己心裡想要塑造的那個“負責任好鄰居”的形象毀了(笑)。我心裡信奉的就是:要給別人好印象,要控制別人怎麼看我,那是我內心膜拜小心經營的目標,破碎了就會讓我痛心難過。僅僅是一個好印象,卻也太難控制,太脆弱易碎了!我都還沒來得及打招呼,就已經被搞砸了。那耶穌呢?他全然不是個脆弱易碎,我們自己想像、創造、經營出來的形象或構思。
耶穌對我們人性的認知,遠比我們所期盼的還要深切。他能辨識出我們最根本的焦渴,跨過那我們永遠不敢,也無法跨越的終極鴻溝。
他能感同身受的了解我們,又能清楚看見我們真正的渴求:我們無法以自己的能力或善行來與天父造物主建立關係,因為天父是聖潔,公義的。我們破碎、叛逆、自負、自以為是、特別自以為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我們以為自己才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才懂得什麼能夠滿足自己。我們也不明白,若要與上帝建立關係的話,我們才是大大的外人,我們根本無法進入我們所需要的那種親密關係。我們無法自己去跨越那道界限。我們的破碎、不完美和罪惡阻止了我們真正地去愛慕和崇拜上帝。
耶穌了解我們,辨識我們的內在,向我們顯示他自己,讓我們看到他所做的。他要給我們的禮物,就是信祂能得以恢復我們真正所需要的:與上帝原有的美好關係[也是真正能夠讓我們享受人生、體會福氣、活出精彩人生的那股原動力和大智慧]。他做了我們無法做到的,一生無罪無瑕,還跨過那道終極界限,為我們付出本應是我們得承受的死罪的代價。他為了我們去承擔去經歷那個與上帝裂開鴻溝了的關係 [離開生命之神即是死亡],讓我們能夠恢復與天父那賦予源源不斷的活泉的生命的關係。
你覺得自己渴嗎?你願意承認自己真正渴望渴求的是什麼嗎?我們現代社會向我們兜售一個理想的假像、一個錯誤的觀念,說我們只要滿足我們的慾望,我們就能心滿意足。但那是騙人的。你內心深處甚至可能也知道。但我們都害怕說出來。我們害怕過去被拒絕的刺痛、還有那些讓我們失望的事情。我們於是繼續用暫時,但無法滿足我們的代替品來麻醉我們的飢渴。
耶穌來找我們,就如他找撒瑪麗亞女人一樣。他來了,要給我們的禮物是能夠永遠滿足我們的永生的活水。福音最美的地方就是,我們能夠安全的在父神面前老老實實的承認我們自己的破碎不足與我們的需求。耶穌將我們的恥辱羞愧、不足與破碎—一切讓我們不值得不配與神交流的缺陷—-全都攬到自己肩上為我們負擔。他送給我們的大禮物就是一生在他裡面,保證被接受被悅納。我們是有價值的、是珍貴的、是被疼愛的。我們最終極的渴望,就是在基督裡得著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