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February 23, 2014. Speaker: Ken Shigematsu. Translator: Rosa Lin 原英文講道連結(錄音)Original Sermon (Audio)
系列:耶穌的人際關係 題目:耶穌對朋友 經文:路加福音10: 38-42, 約翰福音 11: 32-36, 約翰福音12: 1-7
大綱:耶穌的友誼都展現了誠信/誠實、艱難時期的同在,還有慷慨大方
幾年前有個對猴子做的實驗,測量友誼/情誼對腦內皮質醇含量的影響。皮質醇是一種跟高度壓力相關聯的荷爾蒙。在這個試驗裡,把一隻猴子放進籠子裡並給他極大的心理壓力,讓他 曝露於大量的噪音和閃爍不停的強光,目的是要嚇唬他。在猴子受驚嚇時測量它腦內受壓力的應激激素的的基線水平。再來,研究員引進了一個變數。他們將另一隻猴子,一隻“夥伴”,放到籠子裡。就這樣。他們再給猴子們跟之前同樣劑量的強光和噪音,然後再量一次應激激素。結果是,腦內應激激素的水平跌至一半。單獨一隻猴子的抗壓力只有一對/兩隻猴子的一半。
根據亨利克萊德博士解釋,這裡有生化原因也有心理因素。我們知道腦子是靠氧氣和葡萄糖運作的。但,腦子也需要正面,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才能正常運作。同樣的,我們知道國家地理雜誌對健康活躍的百年老人所做的研究顯示,孤獨是致命的,而與他人接觸聯繫則能有益身心,促成整體健康。
我去年秋季講道時提過,我們要來注重“一起生活”這個主題。這個國家地理雜誌的研究項目顯示,若一個人歸屬於某種信仰團體,每個月至少參與活動四次,就能增加10年的壽命。內科醫學年鑑發表一則研究,說贏一次奧斯卡金像獎能比沒贏過的多約4年的壽命,所以以健康觀點來看,贏金像獎不錯,但有信仰團體更好。
耶穌和他最親近的徒弟們不只存活下來,而且蓬勃發展的很興旺,雖然他們常遭遇到心理和靈性方面都壓迫性極大的處境,更甚於猴子在牢籠裡遭受到的噪音和強光,比如他們在大海上狂風暴雨中遭遇危險,被關入監獄,忍受飢餓、被毆打、面對死亡的威脅- 但他們都還能夠生龍活虎的活著,因為上帝給了他們彼此作為禮物,彼此的友誼。
當我們繼續探討耶穌的友誼這個主題,我們要特別來看看耶穌與三姐弟,瑪利、瑪莎和拉薩路的親密友誼。約翰福音中前端,第十一章裡就以“耶穌愛的那位”來形容拉薩路。這是福音書中希臘原文用來指和耶穌最好最親密的徒弟。耶穌看待拉薩路還有他的姐妹瑪利和瑪莎如同家人。他們能算得上是他的摯友。
我們從三段經文來觀察他們的友誼。一段是路加福音,兩段在約翰福音。
路加福音10章38節:
38 耶穌他們走著走著,來到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馬莎的女人,接待他到家裡。 39 她有一個妹妹,名叫馬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道。 40 但馬莎卻被許多要作的事弄得心煩意亂,就上前來,說:“主啊,我妹妹讓我一個人侍候,你不理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 41 主回答她:“馬莎丫馬莎,你為許多事操心忙碌, 42 但是最需要事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分,是無法從她那拿走的。
禱告
瑪利,馬莎和拉薩路當時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一線城郊住宅區叫伯大尼,像是溫哥華周圍的列治文或是本拿比。耶穌跟他們很親近,當他需要遠離人群取得休息和放鬆和自己的空間時,他就會退隱撤至他們家。他享受和這些親朋好友在一起。我們讀這篇時,能感覺到耶穌,馬莎,瑪利和拉薩路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好到讓他們能夠對對方很坦誠直接的。比方說,馬莎很不爽。她也不怕她對他妹妹的行為不爽。馬莎說,主啊,你不管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來做這些事嗎?叫他來幫我!。她在耶穌前很自在,一點都不怕做自己。
為什麼馬莎對瑪利那麼不爽呢? NTWright, BryanWilkerson等評論家指出,馬莎主要並不是因為她得煮飯或在被困在廚房裡洗碗盤而發火。當然有部分是,但主要讓他火大的原因是,妹妹瑪利背離了他們文化傳統中女人的角色,不管女人的責任、本分、事務,反而行為像個男人一樣,像耶穌的徒弟。這句“坐在某人的腳前”並不是說坐在腳邊,坐在地上向上甜蜜崇拜偶像歌星,雖然耶穌的確是個大名人,但這裡是在形容學生的態度,在專注聆聽學習老師拉比的講道,就好像自己將來要做拉比一樣。
在耶穌的時代沒有我們現在的Regent神學院暑期課程,人們並不為學習而學習,也不為自我進步、自我熏陶而修課。唯一會坐在拉比腳邊聽道的原因,就是自己也要成為老師,成為拉比。當時的文化背景,這絕對是個男人的角色,不是女人的。這段文裡耶穌似乎對女人成為教師,成為領導表示肯定。
這也許超出我們今天的主題範圍:臉書有名的高階主管Sheryl Sandberg,也是Lean In 一書的作者,指出190個世界國家領袖中只有九個女人;全球所有的國會議員中也只有13%是女人。C-層最高階主管和執行長/執行官(CEO, CFO, COO)和董事會員只有15%是女人。教會和信仰組織中的領導和執行官,女人佔的百分比應該更少。
在父權社會裡,耶穌當然得“入境隨俗/權宜”。Ron Heifetz說,領導就是掌握如何讓人們失望在不超過他們所能受的了的程度範圍以內。耶穌了解這個原理/原則,但他同時也挑戰當時社會的極限。當他把瑪利算作自己徒弟之一時,他正在對一個極度仇視反對女人為師的世界裡,肯定了女人的指導權。
偶爾會有人因為性別、種族膚色、或性取向而失去充分發揮領導天份的機會。有些地方在制度上會對某些人做限制,不允許他們發揮天賦。但,若人們可以利用領導才華來造福世界,不管他的性別膚色或性向,這都是榮耀神的,也有益大眾。
耶穌為瑪利推寬了界線,推出一片新領域。但馬莎心裡卻認為瑪利絕對是越軌犯規的。我發現在我們的文化裡沒有完全平等的事。
不久前有一段日子,女性的專業運動新聞記者不準進入男性更衣室去訪問運動選手、球員。他們被要求滾蛋,門上掛起“女性勿入”的牌子,還有很多更不好聽的話。雖然今天不再如此,但有一段時日男更衣室是只有男人能進入的。男性運動員看到女性記者在更衣室裡,是會很震驚的。
那就是馬莎當時的感受。瑪利身為女人,進入不該去的男人的地盤,馬莎表明了她的不滿。雖然耶穌溫柔的指出她錯誤,不應該持續局限於那種傳統觀點,但馬莎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感覺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是朋友。朋友必須能夠自在的,坦白誠實的互相表達自己。
電視劇“朋友”是近代歷史中最受歡迎的視集之一。最後一集是當代(10年)中最多人看的電視劇集。故事劇情很簡單,就六個年輕人在紐約市裡尋找人生道路。視集那麼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六個朋友能很單純的對彼此坦白,自在的做自己。喬伊可以很白痴可笑很耍寶,菲比可以很古怪滑稽,莫妮卡可以專橫跋扈。
他們回到公寓裡可以發脾氣、或耍寶。但看別人在電視裡脆弱真實的樣子比我們在現實生活裡脆弱、真實來的容易多了。看別人的老土行為,笨拙舉止,看別人的呆憨樣子不帥不酷,比我們自己不耍帥不夠酷來的容易多了。能知道你有個好朋友的方法就是,你在他身邊可以輕鬆自在不用裝酷不用裝帥。
我很幸運的,生命中能有一些朋友是能對我自在地做他們自己,直言不諱地分享心上的事。我對那些朋友很感激,不只是能夠肯定我,也都會讓我知道我那裡惹到他們了,或是我不夠認真不夠專注,或我沒在用心聽。我單身的日子裡真的很感激對我夠意思會叫我說,“你不應該跟那個女人在一起”的朋友。不錯,談談Canucks加人隊冰棍球隊、或奧運、或天氣都沒錯。這種閒聊可以說是扮演必要角色的。但對於更好更親的朋友,我們就無法只待在那個階段。我們得敞開自己,允許自己露出脆弱的一面,並且互相鼓勵,共勉之,一同成長進步。
那麼,這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呢?
也許我們得承認我們是害怕的。
要分享一個夢想,一個願景。
也許你得老實講出你的看法、你的意見,就算對方可能會很難接受。
也許你得說,“我愛你,”而不確定對方是否也有同感
此類一般性的脆弱表態對男人似乎比較困難。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接受別人的脆弱和熱誠比我們自己那樣做來的容易多。但這是會傳染的。當我跟脆弱,真實,誠懇,把自己打開的人在一起時,我也變得那樣。透明的做自己,讓自己顯現脆弱的一面,有點像學習臥推自己體重、或像拉筋、把自己身體訓練的更靈活更柔軟。這是我們能夠經由練習和訓練來改善的事情。但真的朋友,像馬莎和耶穌相處的方式,與對方是真誠、透明、不封閉不虛假的。
約翰福音第11章33節,耶穌的朋友瑪利和瑪莎他們的弟弟拉薩路死了,我們看見耶穌為他們出席到場:
33 耶穌看見她在哭,和她一同來的猶太人也在哭,就心裡激動,難過起來, 34 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說:“主啊,請來看。” 35 耶穌哭了。 36 於是猶太人說:“你看,他多麼愛這個人!”
之前的第四節寫說耶穌已經知道拉薩路雖死,卻不會久死,他終究會活回來。耶穌知道上帝會做奇蹟讓拉薩路復活。但我有一位老師指出,耶穌來到埋葬拉薩路的墳穴前,並不是搓著手期待著那個奇蹟,祂沒有喃喃自語道,“等著看看我將要做的大好事!”他也沒有對其他門徒眨眼偷笑,而是與馬莎瑪利一同進入他們失去弟弟,自己失去朋友的悲哀與痛苦裡,與他們一同哭泣。他進入那痛苦,跟他們一起承受。真的朋友不只是事情亨通時跟我們一起的。他們也在逆境中與我們共苦,與我們同在。
烏迪韋斯家庭遭受兩個大悲劇:2008年安娜27歲,為在阿富汗的一個服務機構工作。他去騎馬,被甩下,結果受重傷死了。去年她妹妹卡瑟琳26歲,在華盛頓騎腳踏車去上班。被車撞,面目全非。她已經歷了,並將繼續接受,一連串的手術。有一段時間她必須透過一根細管呼吸吃飯,而且不能說話。
在部落格僑旅人上她寫著:你覺得自己是個顫抖懦弱的空殼,你的靈魂打了個恐怖黑洞般的呵欠,恐懼麻痺了任何一絲享樂的機會,那只有一場你得去贏的戰爭、不斷重複,再重複。他母親瑪利說到身為父母失去一個孩子那深切的沉痛哀傷,而又看著另一個孩子受重傷—是疼到骨髓、每根纖維裡的痛楚。烏迪韋斯一家由此立了幾門課,教導在創傷區之外的朋友們如何去面對創傷區內的人,如何做個更好的朋友;如何與他們“同在”如何與他們相處。無言的、言語之外的愛的表達方式,癒合療效可媲美甜美的言語。當母親瑪利跟卡瑟琳住在一起照顧她康復時,有些年輕朋友們發現她沒有浴室的地毯。他就去店裡買了一個浴毯。事情雖小,但瑪利說他永遠不會忘記這件事。有些人覺得受到重創災難的人需要空間去理清頭緒。
Assume the opposite! Most people need presence. 反之!絕對別那麼想!大多數人需要他人的陪同相伴。
烏迪韋斯家庭說他們在每次悲劇發生之後都對來給他們精神支持和友愛的人的人數很震驚,從美國各地甚至美洲各地來看他們,陪他們,給他們愛與關懷的人。他們也有滿失落的感覺,發現很多本是親近好友的,事發時都不見人影,害怕而避開他們、或太忙。他們發覺,說,“謝謝你的愛,但請走開”比起說“我痛哭流涕的時候,沒有人關心我”要來的輕鬆容易許多。若他說他需要空間,那你再尊從他的要求,否則,寧願錯於陪同,錯於給予愛,也不能不顧別人。
做個“建設工人”。烏迪韋斯把消防隊和建設工分別的很清楚。消防滅火隊是會放下一切,第一時間到場處理災難。建設工人是年復一年,跟災民一同過日子。很少有能夠兩者兼備,兩個角色都能扮演好的。他們還說,別講這種話:“這樣也好”或是“也許一切都是為了最好而發生”,或,想要解釋或想要明白為什麼會發生悲劇。他們警告那些過度解釋/詮釋,想太多,想掌握想了解那種無法解釋的事情的人。他們是虔誠的基督徒,但也很小心,避免將神學帶超出應有的範圍界線。大衛布魯克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說,“神學是讓人能在終極的希望中安身立命穩固紮根的,而不是本公式心法手冊讓你用來把每件事都解釋過去的。”
朋友們對彼此是誠實坦白的。他們做自己,為彼此而專心相待,包括在最痛苦損失最慘重的時候,而且他們對彼此慷慨。
耶穌死前一個星期,約翰12章記載,來到瑪莎瑪利和拉薩路的家
馬利亞用香膏膏主
12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到了伯大尼,就是拉撒路所住的地方;耶穌曾經使這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 2 有人在那裡為耶穌預備了筵席。馬莎在那裡侍候,拉撒路也和一些人與耶穌一同吃飯。 3 馬利亞拿了半公斤珍貴純正的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的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香膏的香氣。 4 耶穌的一個門徒,就是那要出賣他的加略人猶大,說: 5 “為甚麼不把這香膏賣三百銀幣,賙濟窮人呢?” 6 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懷窮人,而是因為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7 耶穌就說:“由她吧,這香膏是她留下來為我安葬的日子用的。
晚宴是為耶穌備的。當耶穌和拉薩路等人躺在桌邊時,瑪利拿了一罐既昂貴的香劑,打開它,把它傾倒在耶穌腳上,並用自己的頭髮為他擦腳。整個房子都瀰漫香氣。
不知怎的瑪利似乎對耶穌將死有預感,不論她是有意還是無意,耶穌在第7節說了,瑪利正在為我的死做準備,為我膏上昂貴的香油。這在當時是一年的薪資同等價格的香劑,等於4、5萬美金吧,而且是那種一開就得全用完,沒法續存的那種。猶大說,這香水那麼昂貴,應該拿來賣換成錢捐給窮人,但他並不是因為關心窮人而這麼說,而是因為他自己是竊賊,雖為管賬,但常拿公家錢袋裡的做自私用途。耶穌說,“別為難她了,她這香劑本是為我下葬那天準備的。窮人一直都會有,但我並不會永遠都像現在在這裡跟你們身在一起。
朋友對彼此永遠是慷慨的,像是瑪利和耶穌的關係一樣。
這去年秋天,“上帝在我的一切裡”系列講壇,保羅史提芬,Regent神學院的退休教授來跟我們講透過我們的金錢財富來體驗上帝。他講到了十一奉獻,把我們頭十分之一所得奉獻給上帝。但他也提到,不只是這十分之一是上帝的,我們所有的錢財都是上帝的。
他提到我們能好好利用那剩餘百分之90的部分,最好的用處就是用在別人身上,在我們自己生命裡的那些人。他說有些朋友在澳洲,有一個在與癌症對抗掙扎,剛剛做完癌症治療。保羅說他和太太決定把錢用在飛去澳洲看看這個朋友,陪陪他們一家。
我不知道保羅的財經狀況如何,但一個小小神學院的退休教授,以前做傳道士/牧師,年輕時做木工的人,很肯定他絕不是什麼有錢的百萬富豪。他們說飛去澳洲看生病的朋友對他們來說一定是很多很多錢,但他們絕對值得做這榮耀主的事。
做一個朋友是需要慷慨大方的,要花時間、精力、和金錢的。不是說要我們去揮霍無度。雖然瑪利當時當事對耶穌的揮霍是很貼切的,但大部分時間我們不需要去揮霍多花,不是要我們用待客大方去打動別人。若我們太過注重如何豪氣待客,我們反而是把注意力偏移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真的在關心對方。做一個好朋友是要我們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慷慨分享;耶穌教導我們,當我們用錢財造福別人,這筆慷慨行為會在將來的世界裡,為他人留下印象。人家會記得的。
他們能那麼坦然相對,對那些受苦受難的人那麼透徹的慷慨大方,因為他們的朋友是耶穌,不只是我們的模範,也是能當我們朋友的人。
祂永遠都會是比任何人都更誠實更真切的那位,比你所能想像的還要愛你,但極為直率、坦誠、真實。祂對我們真誠/誠實,我們就該也對他人真誠誠實。
祂也是那麼的可靠,是唯一我們能夠完全信任的,跟他在一起時可比跟其他任何人在一起都更能從心底完全放輕鬆。我們能把那些半真半假的面具都放下,完全的做自己。當我們與耶穌在一起能那樣回歸純真,我們漸漸會能夠對朋友和未來的朋友們更坦白,更開朗,更透明,更誠實,更感露出脆弱真實的那面,
耶穌 真誠(實在/可靠),讓我們也可以對別人誠實。
耶穌也完全參與我們的生活-我們開心難過他都在。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裡寫道,因為我們先在自己的患難中接受了耶穌給我們的安慰,我們就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
“哥林多後書 1:3-5
3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是應當稱頌的。他是滿有憐憫的父,賜各樣安慰的 神。 4 我們在一切患難中, 神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能用他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樣患難中的人。 5 我們既然多受基督所受的痛苦,就靠著基督多得安慰”
因為我們在自己的痛苦裡受了耶穌的安慰,我們就能跟別人一起共度他們的痛苦。
最後,因為耶穌對我們超級無敵的慷慨,我們就可以對別人也慷慨。
保羅也說耶穌本雖然富有,卻為了我們而變窮,讓我們能夠透過他的窮苦,在唯一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變得富有。我們對此所能了解的,不應只是腦子理解,最好是能心裡能真正體會到這點並因此感動,我們就能真正知道耶穌對我們有多寬容,多慷慨。我們也可以為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更慷慨。
可以是用我們的真誠,時間,或資源。
我知道有很多很好的反對理由,叫人不要給他人現金,因為他們有可能會亂用。我對這些觀點和理由很熟悉,這都很有道理也肯定經常發生,但,我有時候還是喜歡給跟我要錢的陌生人現金,雖然也不知道他們會怎麼用那個錢,但因為我知道上帝經常都對我太慷慨,而我也並不是每次都是會好好的使用那錢。
有時候不管是會計師或是幫我們立遺囑的人,或親屬家人,都會警告我、或跟我開玩笑說我給太多了不行這樣。我知道他們是善意的,也許僅是要我更謹慎些,但我就是想把更多給出去,不管是給一個我了解並關心的團體機構,或給幫我們的調皮兒子剪頭髮而第一次能讓他不哭叫不胡鬧不亂動的,因為我感覺到上帝,透過基督,對我和對其他人真的是太好太好、太慷慨了。
我給小費時或捐獻時,就是想告訴別人我感謝他,也感謝上帝。不只有十一奉獻是在敬拜上帝,我感覺到給小費時的慷慨也是對上帝的崇拜景仰,對上帝愛的回應。有位認識一陣子了的朋友是服務業的。她說HST發行時,有些好多年的老顧客都告訴她說,不能給你小費了,要給政府。我就覺得那樣很沒禮貌對人很不尊敬,沒有表示感謝。不管有沒有HST,我要給你是因為,我很感激有你。因為上帝對我那麼深切的好,那麼慷慨,我要對上帝,對別人也慷慨因為上帝把你帶到我面前。
我永遠也無法給出超過上帝所給我和別人所給我的。這並非壞事。只是種感恩的心態。
一個朋友,夥伴,不只是對籠中被噪音和閃光虐待的猴子有用處。那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能夠更完美更成熟,也幫助別人更完美成熟。
友情是讓這輩子生命變得很值得的禮物,做一個好朋友能讓我們看到上帝的面容。沒有比“做耶穌的朋友”更好的方式來學習如何做一位好朋友:跟耶穌做好朋友,從耶穌這位“友情祖師”那裡學習、感受到真正的友情。上帝邀請你做他的好朋友!
(完)
John 21:1-14
约翰福音 21:1-16
Chinese New Version (Traditional) (CNVT)
耶穌在海邊向七個門徒顯現
21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里亞海邊再次向門徒顯現。他顯現的經過是這樣的: 2 當時西門.彼得、稱為“雙生子”的多馬、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和另外兩個門徒都聚在一起。 3 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要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跟你一起去。”於是他們出去,上了船,可是那一夜他們並沒有打到甚麼。 4 清早的時候,耶穌站在岸邊;門徒卻不知道他就是耶穌。 5 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打到魚沒有?”他們回答:“沒有。” 6 耶穌說:“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可以得著。”他們就把網撒下去,可是拉不上來,因為魚太多。 7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西門.彼得一聽見是主,就立刻束上外衣(因為他當時赤著身子),縱身跳進海裡。 8 其他的門徒,因為離岸不遠(約有一百公尺),就坐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拖過來。 9 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一堆炭火,上面有魚有餅。 10 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 11 西門.彼得就上船,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有一百五十三條。魚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 12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門徒中沒有一個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他是主。 13 耶穌走過來,拿餅遞給他們,又照樣拿魚遞給他們。 14 這是耶穌從死人中復活之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
耶穌三次問彼得是否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