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1:00) 與非基督徒對答時,尤其是與一些聰明,對聖經略有所知的非基督徒,他們總會拿聖經文來跟我抬槓,要我解釋為什麼基督徒的行為像是從聖經挑挑選選過,僅服某些教條而不服其他另外些教條,例如,怎麼同性性愛是不被允許的,但女人帶領牧眾講道就ok。我嘗試研究一下,但讀到很多互相衝突的意見。
主持人代言:換句話說,我跟他們講一些聖經裡的真理時,他們就說那些是你挑來講的,我不服。那麼,我們真的挑三剔四的嗎?如何回應這種質疑呢?
A1 (Tom Price – 4:58) 應 – “我們似乎以個人偏好/利益來揀選經文”的這個疑問— 神學這個領域是含有極為嚴格的構架、理論、規範、和紀律的。當我們真正深入研讀聖經研究聖經來看它到底在說什麼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有某些想法、某些主題會浮現出來,而且會貫穿全書,例如,上帝會說話的這個主題,上帝會與人溝通,向人顯現自己的特徵和性質,祂會表達祂希望人們如何來生活,而有時候祂對我們的要求跟我們自己想做的很不一樣。當我們凡人與上帝交流時,不管我們是什麼狀況- 有同性吸引的掙扎、自認是同性戀、或自認是中性或無性別、或我們是異性戀,不管是什麼狀況,我們與上帝會面時,祂即是最驚艷最完美最聖潔的存在,那麼當然祂這完美聖潔的創造者,面對我們這些被造物,祂一定是會挑戰我們每個人生命裡的每一部分,那我們就必須面對上帝對這些事情的看法,祂說這個是該怎麼樣,等,也都是應該的。我覺得我們生命裡沒有任何一部分是應該藏起來的,應該攤開雙手給上帝教導我們更正我們,看祂要我們怎麼去辦。那我們回到這個“說話[或啟示人]的上帝”這個主題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上帝給我們的種種挑戰種種話語和教導,有些在聖經裡連綿不斷持續幾千年、各種不同場景都一貫不變的,有些則不是,而是在某些情況某些時間指定的。
例如,“一對”的這個主題,或是“家庭”的這個主題,上帝賦予“一對”還有做出“一個家庭組織”的模樣,是從創世紀就描繪地很清楚的,且都沒有變的,這個主題: 一男一女倆由婚姻到一起成為一體,這個主題從一開始就持續,到最後。[RL comment – not when Paul said it was fine to stay single and Jesus said in the new world people will be like angels and there will be no marriage – but acknolwedge that there was still the metaphor of the Lamb’s marriage]。而那些說女人該怎麼樣,或對某些做法的要求的一些指示, 是在某些特定時段、特定狀況、特定文化環境或面對某種特定挑戰的時候的教導。聖經裡有些部分描述女人必須戴特定的頭蓋,但另一方面,女人是第一發現耶穌的空墓的重要角色,而且耶穌在一個不把女人和小孩當人看的年代背景,一反主流文化地非常歡迎女人和孩童來接近他,這是沒有任何一個遠古時代的偉人聖人做到的。有些學者甚至認為,耶穌對女人和孩童的親切和照顧態度,撒下了往後婦女解放運動的種子。古時重男輕女的狀況在當時的環境是嚴重到女嬰經常被拋棄致死,因為人們總要男嬰來繼承家業。而耶穌對婦女和孩童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總之,有些訓導是應與某些特定時段,而有些訓導則能夠清楚觀察到上帝對我們一貫地、超時空地、不變地、清楚地諄諄教誨。
還有另一個因素。舊約裡有種種不一樣的律法。其中有許多儀式律法,是有預示性前兆性的律法,暗示耶穌的到來和他會在十字架上成就的事情。那麼這種類的律法當然在真正耶穌到來,在十字架上犧牲受死後成就了所需做的工作後,即不再需要被繼續執行了。那麼就在更廣的神學觀點來說,一點也不矛盾,反倒是圓滿完善(totally consistent)- 耶穌的十字架,清楚顯明了過往儀式律法的真正意義所在。
那還有一些是常識 – 在沙漠裡別吃豬肉- 因為豬肉容易腐敗。
多學習認真摸索上帝的真意,並以耶穌為鏡,以耶穌為中心,就能清楚了解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和重要性了。
這麼看來,就有條理了,我們並不是隨隨便便瘋了傻了,以偏好來挑選自己當下想要服從,合乎自己口味的聖經條例為條例。
教會還是有很大的工程得做,我們必須更加地接受他人,愛護與我們不同的人。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聖經裡一貫性地教導我們要照顧外人、接受外人、接受與我們不同的人 (be hospitable to the foreigner)。我們也要好好遵守。
主持人:Q1A1 總結就是,我們必須要有正氣 [integrity 這個字英文裡含義是“一貫性,整合性,不三三四四,不分裂],要懂得謙卑,即是清楚知道,有些話題,有些疑問,是比較困難的,不是那麼容易快速回答的;這也許都要花好幾年好好跟人相處,要長期思考、長期討論、交流,才能得出真正答案,才能真的轉換、感動人心的。我們應不怕說,“我不知道”。來,大家好好來說,“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但我很願意跟你一起探索這個問題”]。說我不知道,或我不知道聖經裡的某些章節或前因後果,不代表我們信心失敗。Tom 是說,我們應該要了解聖經,也邀請他人來討論。耶穌才是主題;許多人爭辯對末世如何發生最正確的見解,或其他的辯論話題—- 這些都是皮毛,不要花時間在那上面。真正重要的是耶穌。我們的話題,應該鎖準耶穌為重點,才有力量。
[待續]